晨光初染,遵义海龙屯千级石阶上,一个身影早已拾级而上。吉桃的手指抚过飞龙关厚重的石墙,指尖在石缝间细微的裂隙上短暂停留。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在晨曦中沉默着,仿佛在向她诉说七百余载的沧桑。
自2021年9月履新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每一块城砖、每一寸夯土,都浸透着吉桃与同事们“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郑重承诺,作为汇川区人大代表,她亦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
科学守护:织密遗址保护网络
守护海龙屯这份无价的世界遗产,需要科学精准的“绣花功夫”。吉桃带领团队织就一张严密的监测预警网络,让《海龙屯监测年度报告》和《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成为遗址健康的“诊断书”。
核心区文物巡查与联合检查已成铁律,风雨无阻。在她看来,遗址的安危,系于每一次脚踏实地的丈量,每一次数据变化的敏锐捕捉。
吉桃带领团队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始终树牢文物修缮绝非简单复原,而是与历史对话的艺术的宗旨。他们如同最谨慎的医生,以最小创伤唤醒古建筑沉睡的生命力。在“海潮寺文物修缮工程”项目以“最小干预现状、最大化保存历史信息”为圭臬,被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选入《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案例详解》的基础上,接续发力带领团队绘制了更宏大的保护图景并在项目库中铺开:“海龙屯本体保护项目”和“海龙屯展示项目”在国家文物局成功立项;飞龙关险峻的边坡加固方案、窑址保护修缮设计、安全防范系统提升工程相继获批。每一份获批的方案,都如同为遗址披上了一件量身定制的坚固铠甲。
在临时文物库房内,一万五千余件出土文物被小心安放,转运工作已然启动,它们正等待在新家被更妥帖地珍藏与解读。

价值挖掘:让石头“开口说话”
海龙屯不应只是沉默的石头城。吉桃相信,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在于深挖其内在精神脉络。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海龙屯历史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后,土司遗产价值研究驶入快车道。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携手推出的《海龙屯》考古报告,堪称土司学的“百科全书”,先后荣膺“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与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本沉甸甸的报告,将深埋泥土的故事捧出,让石墙烽烟在纸页上重新燃烧。
吉桃推动“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文化大讲堂”成为品牌活动,并让海龙屯的故事走出书斋,走进孩子们的心田。“世界遗产进校园”活动在遵义师院、汇川区多间小学落地生根,土司文化与遗产价值被纳入科技创新人才课程。当孩子们感受到家乡土地上世界遗产的温度,文化的自信便悄然萌芽。在“2023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浙江良渚主题论坛”“贵州省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以及“2025年第三届西南边疆论坛”上,吉桃以《认识海龙屯》为题的主旨发言,正是向更广阔世界传递这处精神坐标的价值强音。
价值阐释的力量还在于“人”。近两年,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干部职工对外讲解宣传300余场次,吉桃本人更是为各级嘉宾、媒体团队、本地群众等讲解近200场次。每一次讲述,都是海龙屯精神的一次鲜活传递。那些被岁月磨损的关隘城垣,在讲解员言语的重新雕琢下,重新焕发出内在的光彩。
活化新生:让历史走进现代生活
海龙屯的保护与传承,最终是为了惠泽当下。吉桃积极为古老的遗产搭建通向现代生活的桥梁。依托“世界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喜迎党的二十大丹青绘世遗”“云读山水·海龙屯”“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等系列文化活动次第绽放,让静态的遗址成为流动的文化盛宴。2023年,海龙屯成功承办贵州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几年来累计主办、承办、协办活动30余场,吸引数万市民游客参与。
2024年,《千年土司的相遇与对话——中国土司遗址历史文化展》在遵义市博物馆和海龙屯土司小镇推出,这是一次跨越地域的土司文化共鸣。央视《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浙江卫视《追星星的人》等媒体镜头聚焦于此,通过影像的力量,海龙屯厚重独特的土司文化飞入了千家万户。
陈列展示中心的改造提升,为遗产活化提供了更专业的舞台。自重新开馆以来,海龙屯已迎接国内外政务考察团体及公众近300支团队。各界人士汇聚于此,感受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当中国博物馆协会在《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中对海龙屯进行重点推介时,吉桃团队的努力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强
通讯员 杨清清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