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朝古都”
这5个字的分量
在中国
也许只有两个城市担得起
洛阳算一个
这是凝结了光阴和历史的底气
总要去一趟洛阳吧!
去亲自看一看
在磅礴的时间叙事里
这里究竟如何一次又一次
为历史注脚
一卷“史诗”

摊开中原版图
这块土地静卧于黄河之南
因地处洛水之阳
而得名洛阳
若说山河有灵
洛阳就像被历史反复摩挲的竹简
每一道纹理都藏着文明的密码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在《过故洛阳城》里
一语道破这里的沧桑与辉煌

约3800年前
二里头文化在此诞生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和宫室建筑群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诸多之最
开启了中国王朝文明的序幕

此后
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
北魏、隋、唐等
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洛阳建都
此间洛阳
人文鼎盛、冠绝一时
老子著述文章
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写《汉书》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
欧阳修等成《新唐书》
程颢、程颐开创宋代理学
“竹林七贤”云集此地
左思一篇《三都赋》
一时“洛阳纸贵”
……
文化的开放包容
更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班固在《东都赋》中这样描述
“洛邑处乎土中,平易阔达,万方辐辏”

1900多年前
班超从洛阳启程
向西行进
自西汉末年起
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丝绸之路
重新开通
从此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1400多年前
隋朝大运河开通
南来北往的货物和客商
在洛阳汇聚
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
向东北、东南辐射的南北水运网

运河与此前的丝路交相辉映
水痕与脚印
涟漪与尘土
……
洛阳
已然成为了世界的洛阳
历史的脉络里
关于洛阳
有太多大开大合的故事
那些宏大叙事的背后
闪耀着文明赓续的耀眼魅力

一碗“烟火”
对于洛阳人来说
千年帝都的魅力
并不在于繁盛的历史
其实
最念不过一碗汤
这座城的烟火气
是晨光里胡辣汤的热辣
是正午水席二十四道的温润
也是夜市上涮牛肚的烟火缭绕
洛阳人爱吃水席
更爱喝汤
早上喝、中午喝、晚上也喝
冬天喝、春秋喝、夏天还喝
直喝得一年四季
明亮的汗珠子离不开脸

“清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
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
……
洛阳人用陶碗盛着滚烫的鲜汤
掰一块焦脆的锅盔浸入汤中
汤头清亮却滋味厚重
一口下肚
从喉咙暖到指尖
若论仪式感
必属“洛阳水席”
——二十四道汤汤水水
酸辣咸甜
暗合二十四节气
传说武则天品尝后赞叹
“此宴真乃天下第一!”

而如今
洛阳街头巷尾的“暗号”
更是有趣
“喝汤冇?”是清晨的问候
“怼一盘!”是夜市摊主的豪迈
洛阳人懂吃
更懂生活
四月满城牡丹开时
家家户户总要插一枝
黄昏的洛浦公园
人们漫步看浸成了金色的半边天
水席馆子里笑声不断
一道汤一道故事慢慢讲
若在街头听见一句
“喝汤加葱花香菜?真得劲!”
那便是最地道的洛阳滋味

一股“韧劲”
古老
是洛阳基因里的关键词
但“新”也从这份古老中
汲取了源源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第一批汽车变速箱轴承
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
第一台舰艇用柴油机
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
……
洛阳创造出了众多“第一”
也让“洛阳制造”
享誉全国

如今的洛阳
正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新优势
重工业优势突出
智能装备异军突起
一拖、洛轴等一批传统企业
通过转型升级、优势再造
成长为“新时代尖兵”
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
总体设计获批
龙门实验室首批6个省级重大项目
全面启动
中信重工自主研发的
矿山装备出口至60多个国家
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
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洛轴集团的精密轴承
为“天宫”空间站保驾护航
……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古都文脉绽放新光彩

立河洛之间
居天下之中
洛阳
从不屑于只做历史的标本
应天门的光影秀
用科技重现盛唐风华
洛邑古城的汉服少女
提着裙摆登上千年石阶
老城十字街的灯笼下
游客捧着牡丹饼
与商贾的影子重叠
……

当你站在定鼎门遗址眺望——
南侧,高铁飞驰而过
北侧,唐代骆驼蹄印深嵌黄土
那一刻,你忽然发现
洛阳不必追赶时间
因为它本身就是时间的注解
洛阳的答案
永远在更新的流年里

总要去一趟洛阳吧!
不止于龙门石窟一眼万年的震撼
不止于白马寺回荡千年的钟声
不止于老君山的云海翻涌
不止于一百多座博物馆的深刻厚重
要去尝尝汤水里的乾坤
要去细嗅满城的牡丹飘香
你看
千年辉煌从未落幕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社河南分社、新华网河南频道
策划:车玉明 刘加文
统筹:刘洪 牟彦秋
执行:董静雪 程淼
作者:梁甜甜 张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