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一条镶嵌在蔚蓝海面上的“宝石项链”光彩夺目。“项链”的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海星造型的网红文旅打卡地,由栈桥串联起绿色低碳的海洋牧场运作方式,这就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
近日,记者乘着“东山一号”客船登上“耕海1号”,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栈桥通道上方的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单晶光伏板。
“这里一共安装有768块460W单晶双玻光伏板,正反面都可以发电,日均发电量2000度。除了太阳能发电,平台还安装有3台风力发电装置,与光伏形成互补供电。”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级经理赵全福表示,目前,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整个平台用电量的30%。
“为最大限度保障清洁能源发电效率,我们还搭建了精细化信息管控场景,应用分布式能源管控系统,利用5G网络低延时优势,精准实现了太阳能、风能等发电设备与国家电网无延迟动态切换。”赵全福向记者介绍道。
光伏发电、风电,以及分布式能源管控系统,三者如何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据介绍,山东海洋集团瞄准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海洋清洁能源产业痛点、堵点问题,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实现清洁能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助力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耕海一号”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400kW,年均发电量约45万度,年可节省资金40万元。
在海上架设光伏板阵列,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耕海一号”还形成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光渔互补”发电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这一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节约能源,还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在这种模式下,太阳能电池板被架设在水面上,可以有效地阻挡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使水体温度降低。这种降温效应不仅有利于水产养殖,还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在“耕海1号”,湛蓝的大海是风景,也是“良田”。赵全福感慨,“我们刚决定做项目时,探测器下到海里,发现这里的海洋环境由于过度捕捞已经荒漠化了。五年来,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我们直观地看到,海藻茂盛起来了,海洋生物物种增加了,海洋生物总量提高了,绿色生态养殖带来的收益是源源不断的。”
眼下,“耕海1号”已变成一座绿色低碳的“宝藏”。海上,一块块光伏板、一台台海上风车整齐地排列在综合体平台上,累计发电近百万度;海下,投放的人工鱼礁可以帮助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这一海洋牧场碳汇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让“耕海1号”成为了渔业的“碳”路先锋。
“我们要把四十里湾海域打造成真正的‘绿水青山’!”赵全福表示,下一步,平台还将增加波浪能发电模块,目前,波浪能用电接口已经预留,计划布设2台5000W波浪能发电机。
(大众新闻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王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