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林海,延绵百里,重庆酉阳圆梁山的森林里蕴藏着宝贵的生态资源。
“以前只晓得砍树换钱,哪想过现在林子‘喘气’都能进账哩!”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兴隆镇土坪村,村民们至今仍津津乐道这件新鲜事。如今,圆梁山的每一片绿叶都成了“绿色银行”的存款。这里的空气、水源、土壤,甚至飞鸟走兽,都在为生态财富“打工”。

好“空气”也能“生钱”
兴隆镇地处酉阳的“北大门”,森林覆盖率超66.2%,天然林、公益林交织成网,红豆杉、银杏等珍稀树种点缀其间,构成了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绿肺”。
“我们正在推进国家储备林收储项目,村民不仅能拿到每亩每年50元的林地流转费,还能参与森林抚育、碳汇交易等收益的分红。”兴隆镇副镇长印小飞指着远处层叠的“绿浪”介绍,兴隆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正探索“储备林+碳汇”新模式。
截至目前,重庆蛮寨集团在兴隆镇完成了约4万亩国储林收储,村民每年收到的流转费高达200万元。卖“空气”就是当地的林业碳汇项目——通过森林固碳增汇功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指标,通过碳市场交易,价值可达数百万元,这相当于给“绿水青山”装上了“经济转换器”。这一部分的收益村民也可以参与分红,增加一笔不少的收入。

“如今在圆梁山,不砍树也能致富,好‘空气’也能卖钱!”
林区迎宾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望着眼前的这片山林,印小飞感慨不已。
冷水养出“黄金鱼”
近年来,兴隆镇的冷水鱼产业蓬勃发展,凭借独特的冷水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致富路。
兴隆镇的冷水鱼产业,根基在“冷”。境内河流多属山涧溪流,常年水温稳定在18℃以下,溶氧量高、水质清澈,恰好契合中华鲟、虹鳟、大鲵等冷水鱼类的生长习性。

“村里能产出鱼子酱?背后肯定藏着不少门道吧?”在狮象村5组的集体经济冷水鱼养殖场,狮象村党委书记陈永雄介绍,这里是村集体探索“冷水经济”的“试验田”——2600余立方米的养殖池里,主要养殖中华鲟,年产量达20万余斤,可产价值200万元的鱼子酱,是渝湘鄂片区少有的鱼子酱生产基地。
由于集体经济初期资金有限,养殖场每年需投入120万元用于饲料、人工等成本,村支两委最终决定以每年8万元租金出租给专业公司运营,待积累足够资金后再回购自营。
“目前基地不仅解决了9户34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村集体每年还稳定增收8万元,实现了‘短收益’与‘长产业’的平衡。”陈永雄说。
在冷水鱼养殖场,村民胡婷婷正熟练地给鱼喂食。她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农闲时就来这里打工,“洗鱼池一天150元,杀鱼一天130元,还有挑鱼、上鱼等‘活路’,我们俩加起来一年可以挣4万多块。”

“这种水温下,鱼的生长周期长、脂肪含量低、肉质更紧实,市场价格比普通淡水鱼高出3-5倍。”陈永雄介绍,近年来镇里以“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推动冷水鱼产业从零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目前已形成6个投产基地、1个在建基地的产业集群,养殖规模领跑渝东南周边区县,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并出口越南等国际市场。
把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来到兴隆镇积谷坝中药材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白术、牡丹、知母长势喜人。这200余亩的中药材基地不只是一片沃土,更承载着一方百姓的致富希望。
一切的改变,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守着绿水青山,咋就变不成金山银山?”2022年,积谷坝村党支部书记李邦伟带着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听民意、找路子,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中药材种植上,“咱们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后河水灌溉方便,天生就是种药材的好地方!”

说干就干。村党支部牵头,联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推出了“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模式:由村党支部统筹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户以土地或劳务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据李邦伟介绍,200余亩的荒山变成了中药材基地,种植白术、牡丹、知母等中药材,其中白术年产量30余万斤,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万元。同时,还和136户村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去年仅务工工资就发了70多万元。此外,基地正加快建设烘烤设施,投用后将实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让药材卖个更好的价钱。
如今,兴隆镇已形成“积谷坝—狮象—朝天门”三大中药材片区,种植白术、淫羊藿、黄柏等10余个品种,年产值超500万元,带动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未来,兴隆镇将持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推动冷水鱼精深加工,同时深化国储林与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的融合,让“两山”理念在圆梁山下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不仅要让山更绿、水更清,更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
上游新闻 牟峰 王淳 特约摄影 陈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