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有网友反映称:“现在全国各地,十几岁的小孩痴迷速降自行车,但根本不去专业场地,也不佩戴安全护具,视公共安全为无物”引发网络热议。
而在短视频平台上,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骑速降自行车不戴护具、无视人流肆意“炫技”的视频比比皆是,泛滥成灾。(据5月25日荔枝新闻)



网络视频截图
视频中,很多十几岁的少年骑着速降自行车,就从城市街道、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的楼梯上腾空跃起,俯冲而下,横冲直撞,有的吓得行人连忙避让,有的直接就将他人撞倒。这类视频在平台上热度相当高,动辄获得数十万的点赞,也因此吸引了更多人去模仿,让这场不知轻重的狂欢逐渐演变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定时炸弹。
速降自行车虽然不是机动车,但如高速骑行或撞击要害部位,仍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骑速降自行车玩技巧本质上属于极限运动,一般是在野外山地进行,就算是练习也应该在专业场地,而不是在大马路上翘车头、“刷楼梯”。
不戴护具、无视人流,将公共场所视为炫技场,不仅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更是将公共安全推向险境。速降自行车速度快、冲势猛,行人随时可能因躲避不及而受伤,老人孩子还可能因为被惊吓而引发健康风险。
这种危险的炫技行为,之所以在十几岁的中学生群体中风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从法律层面看,不少未成年人因未满14周岁,即便因危险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也难以受到应有的惩处,这让他们肆意妄为,有恃无恐;不少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险性,甚至对孩子购买速降自行车等危险装备的行为听之任之,未能履行好监护职责;此外,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热衷于打造的“15秒成名”的幻象,用流量奖励刺激着危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怂恿和传播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出现了专门帮未成年人改装车辆,追求刺激的灰色产业链。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流量的推波助澜下,这种危险的炫技行为被美化成某种“青春符号”,被包装成“释放天性”的正当诉求,并且在算法的助推下,吸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形成“越是危险越受追捧”的畸形潮流。一些学校、公共场所管理者出于安全考虑,出手规范,还会被指责为打压孩子的兴趣发展。甚至有人将是否支持孩子“玩速降”视为家庭有没有实力、家长是否开明的标准,简直是胡拉硬扯,歪理连篇。
十几岁的少年正值热血澎湃的年纪,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张扬本是好事,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以安全为代价。在人来车往的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危险“炫技”,早已超越了正常爱好的范畴,是对公共安全的公然挑衅,对他人正常权益的侵害。
看上去再炫酷的爱好,一旦脱离了安全的轨道,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绝对不值得追捧。街头不是博眼球玩命的“赛车场”,安全底线不容践踏。公安、交警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公共场所的管理方也要提高警惕,加强规范,严厉制止在公共场所危险骑行的行为;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学校也要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引导;短视频平台更要严格审核内容,建立对于危险动作的识别和过滤体系,杜绝危险视频的传播。
保障安全从来也不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爱好的对立面,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赋、有兴趣,家长应引导其佩戴完备的护具,到能保障安全、不危及他人的场地去玩。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让这些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拥有足够的公共意识、对生命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才能遏制这种危险风潮,还公众一个安定有序的公共环境,让孩子们在安全的轨道上自在飞驰。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